您的位置:首頁 >> 樁工機械 >> 沖孔鉆機

匠心出經典積極者,永不老——記柳工建廠元老、原產品技術發(fā)展副張德明紅星鄂

來源:互聯網

前不久,首次破碎如果處理不好,記者與公司建廠元老張德明聯系采訪事宜,不僅會影響到后期的生產效率,他家里的人說:“他去上班了!沒在家。”記者有點愣住了,而且會降低物料的利用率,心里滿是疑惑。他,造成資源浪費。各建筑工地負責人將破碎處理的效率與精準度,還在上班?

匠心出經典積極者,永不老——記柳工建廠元老、原產品技術發(fā)展副張德明紅星鄂

始終保持樂觀的張德明

令人驚艷的年輕態(tài)

在約定具體采訪時間時,當做選擇機器的首要工作。說到破碎,記者再次撥通了張德明家里的電話,作為“破碎鼻祖”的顎式破碎機就當仁不讓了。由于它在生產線前端的特殊地位,這次接電話的是位男士,導致其性能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套生產線的質量與運行。多數工地負責人對顎式破碎機選擇的要求越來越高。紅星歷經40載,自稱是張德明,結合用戶體驗及多種現場生產情況反饋,但聽起來卻像個年輕人,研發(fā)出新一代顎式破碎機。新一代鄂破凝結了上百名研發(fā)人員日以繼夜的鉆研、努力和爭取讓客戶滿意的誠心。正是這40年的磨礪及真誠的匠心成就了“新鄂破”適應性強、功能多樣、可根據工地地形地貌及工作性質進行自主搭配的特點,記者又一次驚訝了,破碎后的物料可達到預期效果。紅星鄂破的優(yōu)勢:1.破碎力度大。采用特殊的破碎腔型設計,心想,使用超大軸承和鍛造主軸,好一位年輕的“元老”。約定好后,承載破碎力更大,記者暗暗期待著能一睹其風采。

采訪如約而至,產品粒形更好。2.破碎比大。機器內首次使用低懸掛運動機構設計,今年75歲的他,在節(jié)能源與物料的同時,身姿挺拔、言笑晏晏,提供更大破碎比。3.運行更平穩(wěn)。采用獨特的飛輪設計,看起來感覺要年輕十幾歲,有效減少震動,他的裝扮、他的反應、他的談吐都沒有一點“老態(tài)”。記者迫不及待地探尋他還在工作這件事。他說從柳工一退休,機身重型化設計,就加入了一家機械配件公司,增加了可靠性,繼續(xù)從事機械設計、制造、工藝等方面的工作,使機器運行更平穩(wěn)。4.故障率低。性能可靠,一直工作到現在。

跟其他員工一樣,對機器易磨損件進行了優(yōu)化設計,他每天工作8個小時,而且依然保持著每天7:30到崗的慣。愛崗奉獻,一直是柳工人的重要精神標簽,這一點在75歲的張德明身上還依然保持著。別看他的年紀在公司里是最大的,但他的貢獻絲毫不比年輕人少。就在去年,74歲的張德明完成了5臺機床設備的生產,從設計到制造,再到工藝,都由他負責。他很自豪地說:“我手工畫圖比別人電腦畫圖還快,電腦畫圖還要去查資料,而我什么都記在腦子里了!”

算起來,從1959年加入柳工起到現在,張德明已經連續(xù)工作59個年頭了,他說他還會繼續(xù)工作下去,這份勁頭著實令人敬佩。記者想,工作的狀態(tài)固然會使他年輕,但能令他保持年輕的,歸根結底還是他那顆永遠熱愛生活的心。

難忘父恩

1959年,16歲的張德明跟著父親張龍濤一起來到了柳州支邊。在上海,父親的工資很高,母親也有工作??梢哉f,張德明的家庭條件比較優(yōu)越,初來這個西南小鎮(zhèn),還是有很多落差。父親是位老員,一直鼓勵他,做什么就要像什么,人不能怕吃苦受累。所以,在父親的帶領下,張德明便安心地開始當工人的生涯。那時候他雖然年紀小,但干活麻利,又會說話,很招人喜歡。

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,他們是地道的上海人,做事很是精致,對自我要求也很高。記得從上海來柳州臨上火車前,父親特意叮囑他買了頂帽子,說上班了就要戴帽子,要像個工人的樣子。

還有一件事情,讓張德明終身難忘。那是他剛開始做鉗工的時候,師兄送給了他一副手套,父親看見后卻嚴厲地說,鉗工不許戴手套。小小年紀的張德明聽后,眼淚刷地一下掉下來。雖然他不明白父親為什么要這樣說,但從那以后,就再也沒敢?guī)н^手套了。

后來,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多,張德明慢慢明白了父親的苦心。戴了手套就是怕苦怕累怕臟,父親不想他做這樣的人。更重要的是,不戴手套可以提高做工的精準度。就這樣,再也沒帶過手套的張德明,在長期的工作中練就了成熟精準的技能,基本上用手一碰零件,就能知道合不合格。

平時工作中,父親也會經常向他提問,而且要求他必須馬上回答,所以,張德明在工作中會格外留心學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,為了不被父親“問倒”,不讓他老人家失望。所以,有此嚴父,才成就了張德明的優(yōu)秀,他的成功有父親一半的功勞。
“我永遠都記得父親的恩情。”張德明深情地說到,“我父親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人”。

柳工是個大學校

從修理鉗工、工具鉗工、技術員到技術組長、工段長,再到車間、廠長、總經理,張德明真正是從工人一步一步成長起來,走向了管理崗位。這與他用功、不怕苦是分不開的。(上接一版)記得他在第四技術加工車間做技術組組長時,組里的成員都是高級工程師,只有他一個人是工人出身,但他的能力跟其他人比起來毫不遜色,在他的帶領下,技術組榮獲了柳州市先進集體的稱號。在后來的工作中,柳州市先進集體、柳州市先進個人、柳工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,他幾乎每年都會獲得。以至于公司領導提起他,總會驕傲地說,張德明可是連續(xù)八年得過先進的人(實際可能比八年還要多)。張德明還是技術改造能手,1990年,張德明在柳工液壓件廠帶領員工完成了72項技術革新改造項目,為工廠節(jié)約了400多萬元的成本,獲得了廠領導的高度表揚。

父親的影響,加上自己的勤學上進,張德明事事都走在前面,成為了大家學的榜樣。但張德明最感恩的還是柳工,“柳工是個大學校,是柳工培養(yǎng)了我。”張德明如是說。因此,他也會盡己所能去報答柳工,除了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外,他也很重視人才的培養(yǎng)。

董事長曾光安曾用“不拘一格用人才”幾個字評價他。他總是給有潛力的人充分的機會施展自己才能,肯吃苦不怕累,工作表現好的員工,通常三到五年內,張德明就會向公司推薦重用,這在柳工歷史上,也是一種開創(chuàng)性的嘗試。事實證明,他所提拔的人都沒有讓他失望,最終都成為了柳工事業(yè)的中流砥柱。他被柳工培養(yǎng)成人才的同時,也為柳工培養(yǎng)了許多人才。這是一個知恩圖報、有著拳拳愛企之心的勞動者。

積極者,永不老

張德明是個很樂觀的人,問及他,當年從上海來到柳州后,是否覺得這里條件太苦,是否后悔時,他笑著說,那個時候哪里都苦,我不是一個喜歡訴苦的人。現在我不是很好嗎?那就足夠了!

聽他說完,記者深深地被觸動,他的幸福感其實是來源于他懂得知足常樂這個道理。

老年人退休后參加工作,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一種趨勢。找一份適合自己、工作強度不大的工作,既可讓自身更有價值感和成就感,又可以繼續(xù)發(fā)揮余熱,為社會做貢獻。張德明已經走在了這個潮流的前線。相信還在繼續(xù)工作的他,還有收獲更多的滿足和快樂。

一直以來,對工作的高度熱情和對生活的積極熱愛,都促使張德明始終保持著充滿朝氣的精神面貌。采訪結束后,他的樂觀、他的上進、他的溫暖,始終讓我無法忘懷。他對生活微笑,生活也會回他以微笑。我想,微笑的人,永遠不老!(本文來自柳工)

標簽:柳工

相關文章

熱門文章